1. 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語言的運作機制,也能夠在不知不覺間、自然地使用語言。語言屬於人類心智內在運作機制的一部分,而不是心智創造出來的產物,也並不一定符合我們自以為了解的語言風貌。心理學家有時將這種內在運作機制稱為「意識中的無意識」。

每當我們講到無意識,通常都會想到佛洛依德以及他所謂的「情感上的無意識」,即潛藏於情感生活中的種種神秘動機。

意識中的無意識與此相似,只不過它無關情緒,而是與計畫或理解在關的認知歷程。這聽來有些詭異,但仔細想想又不然。你可以將人的心智視為一種理解事物的工具,像是攝影機。這台心靈的攝影機藉由拍攝事物來理解事物,但它並不能同時拍攝自己。也就是說,心靈攝影機的運作機制必然存於鏡頭之後,而非鏡頭之前。同樣的,我們擁有使用語言的知識,但語言知識無法用來解釋我們是怎麼使用語言的。

2. 有時候,對語言的一般看法,讓我們無法體認到意義如何生成。我們都以為文字是意義的包裹,在你我之間來回傳遞。

3. 所謂「概念譬喻」是指深植於你我內在、以譬喻來思考的方式。

4.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符號的理論,它提供我們一種思考意義多元面向的架構。符號學想了解的,是所有能夠賦予意義或擁有意義的事物。

皮爾斯的符號理論將意義或他所謂的「意義生成模式」分為三種:圖像式、指標式、象徵式。

圖像式意義乃基於我們聯想到的相似性。

指標式意義則基於現實世界中可用來辨視事物的關聯性。要注意的是,指標式意義並非來自於符號與事物的相似性,而是基於符號與世界的關聯--就像部分與整體的關聯,或是因與果的關聯--來創造心理聯想。

象徵式意義則是基於社會的約定俗成。例如,某個字是因為這個語言的所有使用者都認定它有某種意義。一個意義的表達並沒有所謂的特別適合的語音或書寫形式。

5. 演化的過程就是各種妥協。人類喉嚨的設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。我們冒著嗆到的風險,就是為了要能說話。

引用自:微寫作
人生就是要學習  

微寫作

歷史文章:
知識學習(生物) ~ 肌覺 
閱讀摘要 ~ 或許,我們都是被逼下懸崖後,才學會飛的 
詞語解釋 ~ 繞樹根 

arrow
arrow

    se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